期货配资股票 民国才女吕碧城:生平称心男人不多,梁启超有家室,汪精卫太年轻_秋瑾_女子_父亲
民国风云变幻,所出的传奇人物很多,其中不乏优秀的女性,像张爱玲、林徽因、陆小曼、萧红、冰心、石评梅等,她们在文学上的成就不容小觑。还有一位值得一提,她就是中国第一位女编辑,兴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公学,23岁的年纪就成为女子师范学堂的校长,后又在袁世凯身边做秘书,不到40岁就已经是上海名媛富商,腰缠万贯。她不仅是女权运动的首倡者,也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者。
所有人都说吕碧城是民国剩女,在那个年代,终身未嫁或许是离经叛道,但是作者却不以为然,首先,吕碧城是经济独立的女性,而且也是受到新式教育的人,其次,她是一个以事业为重的女性,她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,除了她,还有我们熟知的“万婴之母”林巧稚,也是一生未婚。
1883年。吕碧城出生于清末时期一个官宦之家,父亲吕凤岐是光绪年间的进士,对吕碧城的教育很是严格,父亲酷爱读书,家中藏书更是多如牛毛,她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在书房看书写字,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,她五岁就会作诗,七岁就会作画,到了十多岁时,在诗词方面就有很深的造诣。
展开剩余81%后来,父亲辞官,带着一家人回到了安徽老家,吕碧城的大哥二哥相继去世,父亲受到很大的打击,从此也一病不起,没过多久,也去世了。父亲和两个哥哥去世后,家中就只有母亲和她的几个姐妹,没有了男丁,族人们便开始有意无意地欺负他们母女,后来,直接就以“家中无后继承财产”为借口,想要霸占她们的家产。吕碧城这个时候才十三、四岁,便显示出了充分的才干,面对族人的逼迫,她一点也不害怕,更不哭哭啼啼,她写信给父亲的朋友和门生,四处求援,闹得满城风雨,几经波折之后,事情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,母女五人从此过上了安稳的日子。
父亲在世时,已经为她和当地的汪姓人家定了亲,但是与吕碧城定亲的那一家,听说了她为了维护自家财产出尽了风头,便对她有所忌惮,怕日后不好管教,不安于室。对于很多封建家庭而言,女子就不应该抛头露面,而是应该在家里绣绣花、养养鱼,相夫教子。
于是,汪家上门来退婚。
在封建社会,女子被退婚,是一件奇耻大辱的事情,有的女子因为被退婚、被休弃,往往会走上一条不归路,但是吕碧城却欣然接受。后来,吕碧城的母亲带着她们几个姐妹,去投奔了娘家舅父。
1900年的时候,正是全国各地大力举办新式学堂的时候,新思想新文化不断冲击旧式封建礼教,人人喊着“张女权,兴女学”的口号。在这时代的变化下,吕碧城跟舅父表达了自己想要去女学堂学习的愿望,但是被舅父一口回绝,舅父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,应该恪守女子本分,不宜抛头露面。吕碧城很是生气,她急于想逃脱这个封建的牢笼,于是当天晚上就坐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,离家出走了。由于她出门时身上没有带钱,火车票还是一位好心人帮她买的,到了天津后,一度生活窘迫。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她,突然某天想起,她舅舅一个下属的夫人就住在《大公报》社,于是给她写了一封信,寻求帮助。
吕碧城写的这封信,恰好被当时《大公报》的总编辑英敛之看到,英敛之觉得写信人文采斐然,,很有才气,于是好奇之下就去见了吕碧城,两人相谈甚欢。英敛之觉得这个人谈吐不凡,落落大方,很有才气,便聘请她到《大公报》社做实习编辑,并让她搬到报社居住。
吕碧城对于英敛之这个伯乐很是感激,不仅给了她工作,还给了她一个容身之所。由于才情不凡,吕碧城在报社的工作越来越顺手,她写的文章很受欢迎。她心系社会,关注女性命运,借助报社平台,写下了:“民国。国之本也;女者,家之本也。凡人娶妇以成家,既积家以成国。”“君之愚弱其民,既以自弱其国也,男之愚弱其女,既以自弱其家也。”她痛斥封建社会对女子的压迫,号召社会兴办女学,倡导女权主义,她的一系列言辞获得了一大批追随者。
“鉴湖女侠”秋瑾就是这些追随者中的一员,于是,秋瑾去天津拜访了吕碧城,两人志趣相投,很快便成为朋友。秋瑾邀请吕碧城加入到革命中的队伍来,被吕碧城婉拒,她只想走教育民心、感化民心的道路。
不管是在任何的社交场合,吕碧城都倡导女子去学堂上学,要充分给予女子学习的机会,她的这一思想,得到不少社会各界名流的认同,当时著名的学者严复就十分欣赏她,收了她做自己的学生,除此之外,还把她引见给了袁世凯。
在袁世凯的支持下,她担任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的校长,当时她才有23岁。
1907年,秋瑾在绍兴遇害,无人敢去收尸,报社也不敢报道,吕碧城强忍悲痛,不顾自身安危,与秋瑾同仁一起设法将其遗体偷运出来安葬,还用英文写了《革命女侠秋瑾传》,在美国纽约、芝加哥等地的报社发表,在欧美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。
辛亥革命后,学堂停办,当时任总统的袁世凯聘用吕碧城到总统府担任秘书一职,从教育界转到政界,吕碧城雄心壮志,打算大干一场,后来她发现袁世凯有称帝的野心,不屑与他为伍,于是毅然辞职,带着母亲移居上海。
来到上海之后,她开始做起了生意,凭借着出色的才干和智慧,过了几年她就积累了财富,实现了财富自由,在上海自建了一栋别墅,雇了佣人司机,生活的光鲜亮丽并没有让她就此驻足,她打算去欧洲游学,以此来开阔自己视野。于是1918年,她只身前往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,攻读美术和文学。
四年后归国,用古典诗词写了《欧美漫游录》,描述西方的风土人情以及所见所闻,她的作品在《半月》杂志连载,传诵一时,有人说她是“近三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,足以易安仰俯千古,相视而笑。”
吕碧城集美貌、财富、才华一身,她就像天上的月亮光彩夺目,身边自然就不缺少追求者,譬如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,这个人风流倜傥,一表人才,他多次追求吕碧城都被拒绝,吕碧城曾经说过:“袁家公子哥儿。是适合在欢场中偎红依翠。”可见她的清高,像袁克文这样的人,是绝对入不了她的眼的。
严复就曾经说过她“心高气傲,举所见男女,无一当其意者。”她看上的不合适,适合的她又看不上,她说:“生平称心男人不多,梁启超早有家室,汪精卫太年轻,汪荣宝已婚,张謇给我介绍过褚宗元,但年届不惑,须眉皆白。”
她的人生,坚持宁缺毋滥原则,眼界又高,东不成西不就,把感情看得很通透。她视文字为终身伴侣,著作全部是用文言文写作,导致现在读者不多,不像张爱玲那样有大批读者粉丝。
晚年的吕碧城期货配资股票,看淡人世间的繁华,为寻求心灵上的清净之地,皈依佛门,61岁时在香港去世。按照她的遗言,不留尸骨,骨灰和面为丸后投于南湖,供养鱼群。
发布于:天津市